Put your hand on a hot stove for a minute, and it seems like an hour.
Sit with a pretty girl for an hour, and it seems like a minute.
That's relativity
- Albert Einstein-
把你的手放在滾熱的爐子上一分鐘,感覺起來像一小時;
坐在一個漂亮女孩身邊整整一小時,感覺起來像一分鐘;這就是相對論。
博物館內部往外看的風景
< 愛因斯坦展覽館 >
許多歐洲的博物館, 外表看來都像一棟古宅, 入內後才會將你拉回現代 ,
位於伯恩的歷史博物館 (Berni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亦是如此
歷史博物館外觀 (照片逆光,畫面有些黑 ,更有鬼影幢幢的感覺)
![]()
展場門票竟然只是張貼紙 , 只好把它與館外的樹葉及松果放在一起拍照留念 EINSTEIN MUSEUM展館隸屬於歷史博物館的一部分 , 占地約1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
提供生活記錄 , 展出大宗原始物品和製品 ,電影和動畫, 概述傳記和他的突破性發現
既是偉人故居, 再加上電影效應的影響,
EINSTEIN HAUS的人流量比EINSTEIN MUSEUM高出許多
沒有單賣EINSTEIN MUSEUM的票, 入內需購買聯票,
價格比博物館常設展還貴, 好處是可以同時參觀兩個展館
展場外牆是TIME雜誌刊登過的封面, 沿著指標進入主展場 , 即是一陣暈頭轉向
以鋁框搭配鏡面反射玻璃的空間設計, 締造無限視覺景深, 呼應相對論的主軸:
~此刻的你不是現在的你, 眼所見不完全是你所見 ~
電影<邊際效應>也有相同概念的場景
在此不另贅述這位世紀天才的偉大理論 , 只著重其個人特質的描繪, 及其給予的反思 :
< 前途堪慮的後段生>
最近流行用語 Chill , 完全適用這位作風另類的先生
學生時期的愛因斯坦是位學習成績差強人意, 不善溝通又固執己見, 總是惹惱老師
面對同學的異樣眼光及師長的羞辱, 一生極有可能平凡無奇, 但他無暇顧慮太多別人的苛責及輕視,
不喜歡遵從一般規範的關鍵特質, 讓他得以徜徉廣無邊際的想像力
大體而論現代的教育, 似乎仍容不下"學生的異想天開"在正規課堂中出現,
反而將其視為"問題製造者" 或是"不受管束",
但課外活動時,又期望學生能發揮創意, 以較宏觀的角度來思考,
為什麼"想像力"只能是課堂外的事 ?
學生與教師意見不一致, 只能冠上頂撞一詞嗎 ?
『想要頂撞』的背後, 可能只是學生想要抵抗''被壓抑'', 可能也是『創意』的一種表現 ,
如何體認並理解事物的一體兩面, 似乎是華人教育需要大幅調整的議題
要打破人的偏見比崩解一個原子還難
-Albert Einstein
<大器晚成 >
1900年,愛因斯坦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師範系數理科學習物理畢業後 ,想投身教育界, 但不順遂 ,
三位畢業生之中的另外兩位已經開始任教,偏偏只有愛因斯坦沒能留校擔任助教,
接下來兩年時間也都沒能找到教職。
愛因斯坦在發表第一篇相對論的三年後,首度開始在瑞士伯恩大學任教,
第一學期開課傳授「熱力學」,只有三個學生,而且還都是他的朋友。
第二學期這門課必須取消,因為只有一個學生。
愛因斯坦的講桌常被誤認為高圓凳 , 事實上這類型的''講桌''是專給物理教授使用的
幾年後愛因斯坦想任教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院長擔心愛因斯坦乏善可陳的教學技能,
後來因為朋友擔保,愛因斯坦拿到該校教職,不過朋友坦承「他不是個健談的人」。
愛因斯坦自傳作者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說:
「愛因斯坦從來不是個會啟發學生的老師,他的授課多半被認為雜亂無章。」
社會學家稱此為「知識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按心理學家西恩‧貝洛克(Sian Beilock)的解釋,
就是:「當你對自己做的事越做越好,你協助他人了解這項技巧的能力就越來越差。」
美國組織心理學家格蘭特(Adam Grant)指出,做得最好的人多半是個差勁的教師。為何如此?
那些頂尖優秀的人並非不在乎教學,而是他們對於自己專長的領域知之甚詳,
且是在很久之前就精通熟練,熟練到無法理解學生對那個領域的無知。
並不是我很聰明,而只是我和問題相處得比較久一點
- 亞伯特.愛因斯坦 -
人潮稀疏,剛好可以自在的架腳架自拍
<名符其實的 “斜槓青年”>
愛因斯坦與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的住處,只有兩個房間和一個門廳, 廚房和浴室與其他四個家庭共用,
這樣簡陋的居住環境 , 容納了一個不受框架拘泥的睿智靈魂。
( 以個人住宿經驗 , 瑞士很多民宿的房間內部沒有獨立衛浴, 而是與同一樓層的人共用 )
與米列娃生非婚生女後,年輕的愛因斯坦不得不為五斗米哈腰,
1902年在大學同學馬塞爾·格羅斯曼的父親協助下,成為伯恩瑞士專利局的助理鑑定員,
從事電磁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鑑定工作。1903年成為正式職員
愛因斯坦在專利局的工作很多都是與電信號傳遞、機電時間的同步化這類技術問題有關,
這兩類技術問題也時常會明顯地出現在愛因斯坦的思想實驗裏,
而這些思想實驗最終導致愛因斯坦作出關於光的性質與時空之間的基礎關聯的大膽結論。
在專利局這樣朝七晚六 , 周休一日的生活,
對這不喜受管束的夢想家而言,
是種枯燥也是禁錮
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Albert Einstein
全天下最愚蠢的事就是:每天不斷地重複做相同的事,卻期待有一天能出現不同的結果。
他利用業餘時間開展科學研究,和幾位伯恩的朋友組成討論小組,自嘲地取名為「奧林匹亞學院」。
他們時常定期聚集在一起討論科學和哲學,共同閱讀昂利·龐加萊、恩斯特·馬赫和大衛·休謨的著作,
他的科學哲學的發展因此深受影響 , 但甚少到圖書館,因為圖書館開放的時間, 他通常在專利局工作。
這樣的熱情未必有是甚麼遠大抱負, 可能僅是出於好奇心的挑戰及解脫。
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 Albert.Einstein
歷史博物館前的赫爾維蒂雅廣場
其愛因斯坦的研究目標無非是回答龐加萊三年前在辦公時間內處理諸如淋浴噴頭或冰箱等普通物品時發現的三個主要未決問題。
其實我不明白這段截自網路資料的”三個未決問題”為何, 但搜尋到克雷數學研究所懸賞的數學方面七大千禧年難題之一,
即龐加萊猜想 (法:Conjecture de Poincaré/ 英: Poincare conjecture):
在三度空間裏,任何封閉的、單一連結的流形(manifold)一定和三度空間的球(sphere)同胚(homeomorphic)。
此難題於1904年由法國數學家儒勒·昂利·龐加萊(Jules Henri Poincaré)提出,
他是二十世紀初、也是世界數學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龐加萊猜想較白話的說法是:(出處http://t.cn/zOCQEEO)
在三度空間裏,任何一個封閉的、沒有洞的形體,一定可以被捏成一個球。
這是幾何學上一個非常基礎的問題。幾何學裏有一個分支,叫做拓普學(topology),
專門研究幾何圖形在空間的連續變化。任何兩個幾何形體A與B,如果能夠經過連續變化從A得到B,
我們就叫A與B同胚(homeomorphic)。
基本上,數學家把同胚的幾何形體當作同樣的東西,沒有區別的必要 ; 但為了區別「有洞」和「沒洞」的幾何形體,
數學家取了一個新名詞叫做「單一連結」(simply connected),
並且給它下面這個定義:一個形體,如果在它上面任何一個封閉曲線都可以縮成一個點,
我們稱這個形體是「單一連接」的。
一般人的直覺反應是, 這麼簡單的道理還需要證明嗎?!
但是,數學的定理都是在幾個「公理」下,用邏輯嚴密的推論,一步一步地証明出來的。
這種越是看起來簡單、道理非常明顯的命題,其証明越是困難。
數學上的証明並不是最重要的。
為了証明某個問題而發明出開創性的新觀念與新技巧,這才是最重要的。
<活耀的天才>
許多文獻指出 ,執著於物理研究的另一面,他是不善交際的,
然而他卻喜愛與各個社會階層的人攀談, 這有點衝突, 天才真的都是孤獨的嗎 ?
館內以動畫方式解釋愛因斯的重要理論
其實愛因斯坦並不孤單,龐加萊(1854-1912)幾乎同時與愛因斯坦有同樣的想法,
而且只比愛因斯坦晚了幾個星期寫出幾乎一模一樣的公式 ;
龐加萊與愛因斯坦不同的是 ,
他用純數學的思想來構建, 並沒有思考太多實際的物理意義,
因此當龐加萊看到愛因斯坦的論文就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
但龐加萊非常謙虛, 一面義務幫愛因斯坦宣傳他的理論,
一面不斷告訴人們, 愛因斯坦是第一個發現相對論
同樣身為十二星座之尾 ,我的理解方式是雙重性格的激盪作用 ,
此刻我們安靜,不代表始終如一,
遇到契合者,話題將以全然不同的態度展開
<成就的背後-米列娃>
要跟一位天才相處 , 智商不是挺重要 , 情商才是
米列娃出生名門,是個塞爾維亞的優秀女孩,
除了會說多國語言,優異的數理成績比起愛因斯坦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初愛因斯坦戀上她, 就因為請教過她一個數理問題,
短時間被米列娃破解 ,可以用復古版的妙麗來形比喻
她天生有長短腳 , 莫名的被愛因斯坦的母親嫌棄 , 也不贊同他們的婚姻,
物理有公式,愛裡卻沒有規則,
這位陷入愛情漩渦的物理學家哪管的了那麼多呢?
愛因斯坦愛得叛逆,他提筆向她深情表白,
「我多麽幸運在人海中尋覓你,你與我相似,強壯而獨立。除了你,我和任何人待在一起都感到孤單。」,
「 宇宙廣袤,不去愛你,我始終落單」,執意與米列娃結婚並生下孩子。
儘管文獻中描述米列娃個性陰鬱 ,不信任他人,
然而愛因斯坦也曾有過庸常歲月,沒人看好的「前天才」時期,
只有米列娃願意明白他
米列娃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否壓迫女性的科學研究?
幾乎相同時空背景的居禮夫人 , 卻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 ,許多人說,
是因為另一半的支持, 讓居里夫人在科學發展上有了備受尊從的機會,成了萬綠叢中的一代英雌
網路截圖
第一次索爾維會議於1911年秋天在布魯塞爾舉行,主席為德高望重的荷蘭物理學家勞侖茲。
主題為「輻射與量子」,通過物理學和量子力學的方法考察這一問題。
弗雷德里克·林德曼是與會人士年齡最小的,
其他著名參與者有龐加萊、居禮夫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等。(托著腮幫子的瑪莉.居禮是會議中唯一的女性)
不只我有這樣的疑惑, 連結[ 2007年四月 –物理雙周刊 ]的網址http://t.cn/AiKf0Voi, 即可讀到更深入的討論
米列娃也想過發揮自己的科學專長 , 但為了扮演好一位盡責母親的角色 ,
她犧牲了大好前途, 忙於家務的同時,也要面對愛因斯坦成名後的花邊新聞,
任誰都會陰鬱的吧!
愛因斯坦雖然是傑出的科學家 , 卻同時也是失職的父親及丈夫
Gravitation cannot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people falling in love.
萬有引力可無法對墜入愛河的人負責。
<宗教觀與科學>
究竟科學與宗教是否相牴觸?
在宗教觀方面,愛因斯坦形容自己為不可知論者,
他認為由於人類對大自然與自己本身的了解可能有缺失,
因此應該採取謹慎謙卑的態度。
「我相信( 的神, 是 ) 一個透過存在事物的和諧有序體現自己的神,
而不是一個關心人類命運和行為的神。」
換句話說,愛因斯坦認為從宇宙世界的存在可以感覺到神的偉大工作,
但神並不會干預人們的日常生活,神是非人格化的神。
「如果在我心裏有什麼能稱之為宗教,那就是對科學所能揭示的世界結構,對這世界結構的無垠敬仰。」
或許這就是愛因斯坦將畢生心血投入探索這個世界如何運作的原因。
<宏觀宇宙的遠見 , 起因於對世界結構的無垠敬仰 >
台灣中研院今年四月於天文界掀起黑洞攝影的大突破,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簡稱EHT)
研究團隊集合散布世界各地的頂尖望遠鏡,運用超長基線干涉技術,
同時觀測黑洞的某個方位,再將觀測到的數據拼湊起來,
其效果等同一個「口徑如一個地球大的望遠鏡」,完成了黑洞的照片。
圖片截自法新社
此次觀測結果有三大意義,一是揭開黑洞的神祕面紗,
二是探索極限條件下重力理論的新工具,
三是成為研究黑洞相關天文物理的先鋒。
中研院天文所中村雅德博士則表示,此次觀測到的影像黑洞暗影是中央暗部,
外層圍繞著光環, 與愛因斯坦於1915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預言存在的物理現象(重力波)符合。
廣義相對論指出時空曲率造成重力,當兩個互相環繞轉動的質量扭曲時空,
就會造成時空中的漣漪──重力波,也造成旋轉黑洞所產生的暗影,
也支持M87星系中心有旋轉的超大質量黑洞存在。
館內解說螢幕一角
我這人對銀河系的著迷遠大於星座,
電影<接觸未來>網路截圖
天氣好的晚上,偶爾望著天空的星宿,
感覺好迷失好渺小,
地球之外的銀河, 到底是個甚麼樣的宇宙 ?
人類未來是否真能在外太空生存 ?
網路截圖
曾跟一位朋友說過,
如果有幸活到70歲,
有需要自願到外太空探索的名額的話,
我一定參加,
即使可能永遠回不來
如果一個想法在一開始不是荒謬的,那它就是沒有希望的
-Albert Einstein
電影<接觸未來>網路截圖
< 在伯恩 , EINSTEIN被過度消費 >
觀光業蓬勃發展的瑞士 ,運用網路時代的趨勢, 將 EINSTEIN當成一個賣點,
愛因斯坦在這座城市的附加價值, 與商業運作很有關係,
因為這個名字在搜尋引擎上的排名, 絕對遠高於伯恩本身
甚至愛因斯坦其中一位孫子Charly Einstein 自出生就一直住在伯恩,
對於家族的姓氏被商業模式操作一事, 深感困擾
Charly 說伯恩用愛因斯坦的名字來與這座城市做連結, 似乎過度渲染了,
雖然許多遊客為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而來,伯恩還有許多其它人文風景值得探究 ;
他甚至調查了1905年之後直到現在, 他爺爺於1905年發表了相對論之後,
到底對這座城市有甚麼深刻的影響 ? EINSTEIN HAUS 是否存在,
對伯恩影響實在不大, 過度消費愛因斯坦的行為,
在他的眼裡是一幅扭曲的意象
-----伯恩,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