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的時間, 忙於品牌開發的工作細項 ,
進度拖欠許久的旅誌(如果寫網誌也有進度的話) ,
回首並再度下筆時,
仍能嗅出旅行當下的氣味,
也因著較長時間的凝結發酵 ,
將整體感受提升至另一層次 ,
這樣近乎刻意的沉澱 , 或許還是有必要的吧 !
這段期間我常自問,
未經訓練的美感, 就算是與生俱來,
(當你闡述個人觀點,幾乎會讓人誤認是訓練有素的那種),
作品要被大眾推崇 , 是否也有些命定的成分 ?
自小對瑞士的印象 ,
不外乎小巧精緻的房舍,
零星分散在風景如畫的山坡綠地 ,
未造訪前,
尚不知身為首都的伯恩 ,
比我想像的更易讓人親近
當初排定造訪這座城市,
只因學生時代對Einstein莫名崇拜,
他擅長提出許多在師長眼中看來無關緊要的疑惑,
或正常人不曾想過的"蠢問題",
多年後卻能藉由自身的深度思維,
推論出可適用所有物理現象的定律,
甚而運用至宇宙天體的運行,
直到他的理論被當時多方面的專家學者證實後,
才被推崇為世紀天才
我曾投入大量時間研究數學難題來打發度日如年的青春期,
雖然智商不是挺高,
但那種不被理解的心境是一樣的,
說甚麼都要探究一下愛因斯坦曾生活過的城市 ,
試圖理解相對論為什麼可以在一個小公寓發展出來,
這城市肯定有無法解釋的宇宙迴旋吧 ?!
由圖恩搭火車到伯恩約20分鐘,
才剛抵車站就對人性化的月台設計印象頗深
<由月台到出口不用氣喘吁吁扛行李, 順勢拖上斜坡即可>
即使在大多商店關門的週日造訪 ,
伯恩也還是讓人無限驚嘆
方塊積木般的房樓, 各司其職順著時鐘塔(德:Zytglogge) ,
整齊劃一的成排並列於伯恩大道(又稱雜貨街Kramgasse)
<瀏覽商店櫥窗陳列商品 ,即可窺知參觀重點 >
許多人來此的必去景點是熊公園, 玫瑰園,大教堂及多座造型各一的噴泉,
然而我此趟目的是愛因斯坦曾待過的公寓 EINSTEIN HAUS,
歷史博物館內設的愛因斯坦展館 EINSTEIN MUSEUM,
以及自然史博物館 NATUR HISTORISCHES MUSEUM BERN
原以為這座自中古13世紀就保存完好的城市,
嶄露的姿態必定是古典優雅的,
然而出了月台來到車站大廳 ,
呈現出的卻是朝氣蓬勃的樣貌
這還是旅行數國後,
第一次感受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的特質,
竟然可以存在於一國首都
想搭輕軌電車直達歷史博物館 ,
但站牌的標示頓時令人神傷...
於是改成直接步行 , 看看這城市的範圍能有多廣,
自己的腳程又能有多快(事實證明還真的頗遠)
在搞不清方位的狀況下,
車站對面街角有座教堂,
因著相信上帝會帶領方向
,
便入內禱告並安頓雜亂的心思 ,
後來知道這是聖靈堂heiliggeistkirche,
當日現場似乎剛結束了一場聚會 ,
人們笑容和煦的互相道別,
沒有哥德式教堂的嚴肅感, 反而簡樸溫馨, 平易近人
在聖靈堂前的街口Spitalglasse,
即可看見伯恩地標時鐘塔,
因時間有限的擔憂, 只由時鐘塔底部的拱門穿越 ,
未仔細端詳, 便前往愛因斯坦公寓
佇立伯恩著名拱型迴廊的EINSTEIN HAUS雖門票不算貴,
卻深知此天才樸素生活,
家中陳設可能再平常不過 ,
所以只在門口請人幫忙拍幾張照片, 並未入內,
遙望偉人比較有想像力,
至少我到過偉人來回踱步的迴廊阿 ~
愛因斯坦於1901入瑞士國籍,
在此生活18年,
然居住伯恩卻有七年時間,
1903-1905選擇於此租了間二樓的小公寓, 從事專利局工作,
事實上更加專注於他的研究
,也奠定他日後的成就地位
僅兩年時間, 便發表了數篇論文,
尤其《光量子假說》、《布朗運動的理論》、《特殊相對論》更是震盪了當時科學界,
1905年被稱作愛因斯坦奇跡年,
繼而產生 狹義相對論
他謙虛的說自己並非相對論的發明者,
只是修正了牛頓的時空觀 ,
讓理論更符合普遍的物理狀況
對相對論有點認識的人,
大概知道愛因斯坦並非狹義相對論的單一發明者 ,
而是與法國數學家龐加萊 ,
及荷蘭物理學家洛倫茲,
互相研討驗證, 一同成就
或許也因著英雄惜英雄的情懷,
讓已在學術界頗負盛名,
亦師亦友的兩位頂尖專家,
不求功名的從旁協助,
才讓當時26歲且沒沒無聞的愛因斯坦,
日漸發達起來
<科欽菲爾德橋 KIRCHENFELD BRUCKE >
此趟單人旅程, 為了避免低頭查看導航而失了防範心,
被搶劫或扒竊, 並未使用網路漫遊,
所以每座城市由車站傘狀分散的大據點及目地大略方向,
我都記在腦子裡, 以防讓有心人有機可乘,
尤其頂著一副東方臉孔, 更容易成為目標
在EINSTEIN HAUS流連不到半小時, 便折返回往時鐘塔方向,
在被輕軌電車劃分多重彎道的十字路口,
即為Kramgasse與Hotelglasse 或Theaterplgasse的交叉路口,
往南步行,
踏乘距離河床37米高的科欽菲爾德橋(Kirchenfeld Brücke) 橫越阿勒河Aarestrasse,
抵達對岸的歷史博物館
這座橋可能會被一般旅客忽略或簡易帶過,
但我在寫旅誌時,特別研究了一下 Kirchenfeld Brücke的歷史,
特別是我在這座橋上拍下了一幅旅程中最滿意的照片之一
科侵菲爾德橋,
於1881年由倫敦開發公司Berne Land Company Ltd.規劃 ,
並由金屬建築公司Gottlieb Ott&Cie的工程師Moritz Probst和JulesRöthlisberger建造,
是一座鉚釘鐵結構的無鉸拱橋
由於是英國開發公司融資,
19世紀前, 常被稱作英國橋( Englische Brücke ) ,
當初開發公司買下Kirchenfeld興建住宅區,
這區域隔著阿勒河與伯恩舊城區遙遙相望,
為了串連兩地交通 ,
所以築起這座總長229米, 寬13.2米, 有著2個開口的鋼拱橋 ,
有興趣的人可以搜尋維基百科,可讀到更詳盡的資訊
自殺事件在瑞士並不陌生,
但可能也沒想像中嚴重, 只是順帶一提,
這座橋雖然已有圍欄,
還是有許多人從這座橋一躍而下 ,
2015年已用安全網取代圍欄, 因此當時在橋上觀賞遠景時,
已有很妥當的防護結構
關於瑞士的自殺議題,以下兩篇網址連結提供給大家參考:
< 瑞士自殺率真的很高嗎 ?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617&nid=7171
<直擊瑞士尊嚴場所 >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39624
< 赫爾維蒂亞邦聯>
過了科欽菲爾德橋 ,
即來到環狀的赫爾維蒂雅廣場(Helvetiaplatz),
這裡有一座赫爾維蒂亞女神噴泉,
歷史博物館就在噴泉的後方
赫爾維蒂雅是瑞士聯邦的象徵,
這一名稱和瑞士的官方名稱「赫爾維蒂亞邦聯」,
瑞士獨立前,
稱作赫爾維蒂亞聯邦 ,
國家擬人化身則是頭戴桂冠,
身著長袍 ,手持繪有瑞士國旗圖案的盾牌女神形象。
瑞士硬幣及郵票上,
也都可以見到女神身影,
瑞士法郎幣代碼CH, 是Confederation Helvetica赫爾維蒂亞聯邦的縮寫
當時在這座噴泉前面自架腳架拍攝的我 ,
殊不知身後這尊女神像,
與瑞士的歷史有這麼重要的關聯,
因著不喜背誦的原因 ,
我的歷史成績一向很差,
到了一定年紀,
開始試著理解一個國家的形成 ,
雖然再也不用為了學習測驗而忍受苦讀,
但也只有行萬里路歷經此刻,
才能跳脫日常慣有的視野,
迫使自己有汲取更多知識的動力
旅行對我而言,
已不再是穿得美拍的也美,
而是增廣見識,
拍照/打卡/購物/買名牌包不是旅行的意義,
要有所見聞有所長 ,
才能在人生路上, 有更多的包容與愛
想瞭解瑞士為什麼成為中立國, 還需考究赫爾維蒂亞共和國與法國大革命,
以及第一,二次的世界大戰的黑歷史, 我也還在消化,
在此不另贅述
---------
檢視較大的地圖 文長未完 , 下集待續 --------